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20世紀70年代,一群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幾乎都穿著那個時代流行的藍色服裝。
曾幾何時,在幾億中國人的衣柜里,綠、藍、黑、灰等幾種顏色的衣服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當時,有西方人甚至用帶有嘲諷的口氣將穿著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國人形容為“螞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著,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逐漸認同穿著打扮是沒有階級性的。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
揭開“紅蓋頭”之后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0年間,關于服裝的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有人說,是皮爾.卡丹揭開了中國服裝的“紅蓋頭”。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這場象征著中法友誼的時裝表演在當時被稱為“服裝觀摩會”。參觀“觀摩會”的人員必須通過審查,座位也一律對號入座,并記錄姓名。盡管皮爾.卡丹已經充分考慮了中國當時的國情,但當音樂響起,露著大腿,扭胯擺臀的外國模特還是讓臺下的中國觀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沖擊。臺上衣著的多姿多彩更是與臺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次“觀摩會”還僅限于中國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參加。第二年的11月,當中國大陸第一支時裝模特隊亮相上海灘的時候,則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一浪接著一浪,1983年底,中國徹底取消了已經延續幾十年的布票,服裝改革的呼聲迅速響遍全國。
在當時,以最快速度升溫的要數西服男裝。1984年,上海一家照相館的櫥窗里還立有寫著“這里出租西服”的牌子,以此迎合人們喜歡穿西服照相的愛好。這一年,男士流行西裝,年輕的女性則青睞紅裙子。這源于當時的一部電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街上流行紅裙子》。電影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大豐棉紡廠,來自鄉下的女工阿香,聽說上海的姑娘有比賽穿漂亮衣服的習慣,名為“斬衣”、“斬裙”,便托賣服裝的個體戶買來漂亮的紅綢裙穿在身上,以此抗拒女工們稱她“鄉下人”的譏笑。勞模陶星兒很喜歡這件紅裙子,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試。在同伴們的慫恿下,陶星兒終于鼓起勇氣,穿著紅裙子走進了公園中的人群中……電影在當時大受追捧,如果說那時候也有“生日許愿”這一說法的話,那么擁有一件紅裙子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年輕女性“生日愿望”之一。
--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