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會員說明 | 收藏網站 | English Version
對于廣大中小服裝企業來說,近期可謂政策暖風頻吹:出口退稅5個月內兩次調整、暫停加工貿易臺賬保證金“實轉”、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事實上,自今年年中開始,國家和地方政府就陸續出臺一系列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政策,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比如:財政部安排資金19億元,用于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從9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停征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減輕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負擔……
不過,這一系列政策效應,并沒有及時傳遞到紡織服裝行業。與之相反的是,珠三角地區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減產、關停潮愈演愈烈。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宣布后,中央和地方援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的行動提速,國家也開始釋放出“重視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遇到的困難”的信號。
“中國紡織服裝業是支柱產業,國家應該給予支持。”溫家寶總理繼10月明確表態后,不久前還召開國務院會議部署扶持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六大措施,提出要“增加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近日,溫家寶總理再次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確定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九條措施,一再強調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傾斜力度。這顯然為長期備受融資困擾的紡織服裝企業帶來利好信號。
如此密集的暖市之舉,對深處寒冬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而言,是一場及時雨、一劑強心針,還是杯水車薪?就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日前召開的座談會上,來自部分紡織產業集群政府和企業相關負責人紛紛反映,新政極大程度地提振了產業及企業的發展信心,但眼前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期待國家下一步出臺具體扶持措施。也有不少企業代表對政策調整能否惠及其身提出質疑,因為從已經公布的項目來看,政策還是偏向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受益空間依然有限。
倘若暫且不論政策調整將給企業帶來什么影響,而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宏觀政策的變化將對紡服產業實現升級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經過這一輪調整,產業發展也將迎來嶄新的時代。但就單個企業而言,可能由于自身企業的資質各異,所面臨的具體格局也不盡相同。
去年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利潤呈現加速分化的趨勢,全行業2/3的企業創造的利潤不足全行業的10%。由于成本的不斷提高和環境的變化,大量的中小企業原有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被少數強勢企業所擠占。可以說,大部分中小企業或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都面臨著生存之困。而進入2008年,受各種不利因素交錯影響,眾多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生存困境陡然呈倍數放大。
然而,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產業。為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困難,國家及政府已經相繼伸出援手。接下來的結果如何,關鍵還取決于每個企業自身的體質。因為宏觀調控或許可以在短期內緩解企業的壓力,幫助企業樹立信心,但并不能標本兼治,要想徹底走出困境,企業還得依靠自己的雙腳。實際上這也說明著,對于占據整個紡織服裝產業90%的中小企業而言,新政策只是意味著“保暖措施”,企業要確保渡過“寒冬”,還要靠自身強筋壯骨,學會“冬泳”,在各方面做好過冬的充分準備。
-- 來源:服裝時報